深夜廣播節目主持人努恩與情人傑斯分手,生活頓失重心。透過好友即將出版的傳記,他認識了小聽眾彼得。彼得自幼遭父性侵,被善心人士唐娜搭救認養後,定居在偏遠的鄉下小鎮,以書寫自己經歷作為心靈治療。努恩一方面讚賞彼得的文筆,一方面也十分同情他的遭遇,因此,努恩透過電話聯絡與彼得交上朋友,希望略盡棉帛之力。一日,傑斯來家中幫忙修繕,才意外發現唐娜與彼得不論聲音、語氣都驚人地相似,這是個騙局嗎?到底他們是誰?接近努恩又抱著什麼目的?

  走出電影院後,我不禁想起還在念研究所時,發現的有趣現象:當某個領域的基本理論被研究得差不多時,要提出新東西最快最有效的方法,不是繼續深入研究下去,而是將其他領域的理論導入以應用,便很容易擦出新火花。電影也是一樣,隨著好萊塢量產片子的速度越來越快,類型片要吸引觀眾便越來越難。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的《心顫頻率》,便是企圖將驚悚片混入其他元素的創作。

  混合類型的優點是容易使觀眾有新鮮感,但倘若沒掌握重點,則有可能兩邊落空。根據電影的官方網站、及我自己找到的資料,原著小說的驚悚比例其實沒那麼多,母寧說重點是努恩跟另一半傑斯、跟過世父親的之間的相處,如何透過「彼得」這個懸疑特別的經驗獲得成長。這個精神我們可以從影片裡找到蛛絲馬跡,導演並沒有把主角與此兩人的互動當作跑龍套般帶過,相反地,還特別多留了些戲份給他們,尤其是對白部分更為明顯。可惜,也許是比例不對,戲份是保留了,但感覺卻沒拍出來。

  這恰好是改編小說的一個典型問題。通常我們可以發現兩個極端,一是硬把書中所有「高潮」都塞進劇本,卻不知電影的節奏感跟小說不同,導致拍得落落長,前因後果還是交代不清,沒看過書的觀眾一頭霧水。另一種則是抓不到重點,野心很大,一下拍這一下拍那,影片雖然不長,觀眾卻像在電影院坐了一個世紀。赫赫有名的《哈利波特4》、《達文西密碼》顯然屬於前者,而本片則為後者做了示範。片長雖然不到90分鐘,但說故事無法聚焦的結果,就是讓我跟看《Keroro 軍曹‧超劇場版》一樣的反應,頻頻看錶。

  雖然敘事上有些問題,但有一點挺有意思:即便到了最後,影片還是沒向觀眾直接點破真相。在電影官方網站的訪談上,導演派崔克史岱納說:「真相有很多面相,努恩之所以改變,是因為他與這個少年的關係-這個經驗是真切存在-因此斷然指出,便是降低努恩轉變的價值。(註1)」這段話,不禁讓我想到《楚門的世界》裡的金凱瑞 他的生活周遭全都是演員,對我們來說那是「假的」;但在那個他從小長大的攝影棚中,每件發生過的事,都的的確確在他身上造成影響,也塑造了楚門這個人,誰也無法否認。那麼,是真?還是假?我想,走過必留下痕跡。

【註1】摘錄自http://nightlistener.cmcmovie.com/

<刊載於放映週報74期>

歷史上的今天我還寫了

Average Rating: 4.4 out of 5 based on 249 user reviews.

無相關文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