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個在歐洲自助旅行的背包客,意外地發現了一個滿是花癡的旅館。他們自以為遇上百年難得一見的豔遇,卻沒想到代價是


  上映之前,鮮血四濺的海報就深深吸引了我的目光。但看過血腥的預告片及網路上不甚友好的評語後,我猶豫了。我可不是個虐殺狂,也不想花整整94分鐘去看一堆肉塊跟血在螢幕上四處亂飛。不過實在禁不住「昆丁塔倫提諾」這個招牌的誘惑(雖然他只是執行製片,不是導演),加上朋友的慫恿跟自許身為影評應有「神農嘗百草」的精神,終於在上週花了一個多小時騎車到二十多公里外的戲院,看了這部令我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《恐怖旅社》。


  看完後我要澄清的第一點,就是此片絕無文以載道或隱喻意義這回事,請不要費心尋找以免大失所望。性與暴力,肯定是這部片的重點,也可說是全部。

  《恐怖旅社》是部單純的商業片,目標也很簡單,就是單單主打愛看血腥片的觀眾。從影片堆積如山的斷手斷腳以及大量的紅色液體可以證實這點。再者,從劇情上某些牽強安排可以發現此片雖然噁心殘忍,但編劇仍意圖在瘋狂虐殺之後安撫觀眾的情緒,討好花錢買票的大爺們此乃商業片不可違反的金科玉律。


  然而,若純就一部「兇殘的賣肉片」來說,它的血腥程度無法滿足CULT片迷一族:每每到了關鍵時刻,導演就很「好心」地慢速拉近螢幕、輔以配樂,幫觀眾做足了心理建設後,才緩緩地戳那麼一下。另一方面,對不喜此道的觀眾而言,這是部十足噁心又毫無建設性意義的片,可以想見走出電影院後的抱怨連連。那麼,對於像我這種介於兩者之間的稀有人種呢?唯一在片中我能發現的優點,就是導演對陰暗色系的畫面掌控得很好,呈現的感覺就像在《奪魂鋸》的地下室一樣酷。


  導演Eli Roth的前一部片《Cabin Fever(台譯:血肉森林)》,據信是他的成名之作。全美票房兩千多萬,約為成本十倍,也獲頒2002加泰羅尼亞電影節的最佳影片,但國內片商引進的結果,台北片房只落得2萬多的慘劇。而《恐怖旅社》在台灣卻大賣,台北上映超過一個月、票房累積1500多萬。我不想懷疑台灣恐怖片迷的水準,對於這樣的結果,大概只能歸功於昆丁塔倫提諾對台灣觀眾的魅力吧!

歷史上的今天我還寫了

Average Rating: 5 out of 5 based on 197 user reviews.

無相關文章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